您现在的位置是:立马万言网 > 知识

银行保险业如何“向绿”而行?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④

立马万言网2025-01-27 16:25:36【知识】6人已围观

简介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业“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居其一。保险行业率先行动。2023年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新闻发布会,保险业协会有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向绿做好金融业“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居其一。银行业何

保险行业率先行动。保险报告2023年12月13日,而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保险机构环境、丨新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新闻发布会,金融保险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和各大保险公司高管宣称,发展《指南》是向绿国内首个聚焦保险行业环境、社会与治理信息披露,银行业何即ESG信息披露框架和内容的保险报告行业自律性文件。

此前,而行原中国银保监会曾下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丨新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更加重视绿色金融业务及其自身ESG(环境、金融社会和治理)表现。发展事实上,向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

2023年,哪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较快?哪些支持政策在持续发力?哪些创新成为亮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为主,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金融租赁等绿色金融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这为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绿色信贷快速增长,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近三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年复合增长率达35.26%。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贷款余额分别达25万亿元、3万亿元、5万亿元和3万亿元。

绿色债券发展势头良好。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存量和增量规模分别为3.5万亿元和4692.57亿元。其中,境内新增绿色债券发行数量207只,发行规模约4505.07亿元。

保险以“保险端+投资端”双轮驱动持续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探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绿色保险保费收入1159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1.67万亿元。承保端提供环境污染责任险等风险保障,创新产品设计应对气候灾害,支持客户风控并提供气候风险减量服务,积极沟通再保市场应对气候灾害;从投资端来看,可持续投资规模增长,推动ESG投资产品创新,支持绿色转型项目和相关企业。

此外,绿色信托和绿色金融租赁也不断发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上半年,绿色信托资产余额和金融租赁公司绿色融资余额分别为2916亿元和8500亿元。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持续健全

政策支持是推动绿色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金融监管机构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完善以支撑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2016年以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和《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重磅政策陆续落地,不断引导银行保险业“向绿而行”。

2023年,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仍在持续加码。2023年初,人民银行决定,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并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与此同时,央行对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上述两项政策工具在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增长568亿元。

2023年12月,证监会和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通知》,旨在通过完善绿色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支持央企发行绿色债券(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融资,助力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获悉,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将在条件成熟时公开征求意见并发布。这将为金融机构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

在政策的引导和促动下,金融机构不断发力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统计发现,2023年,国内环境权益类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银行业推出包括碳排放权和排污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及以碳排放权作为债券担保物的绿色资产担保债券;

与此同时,针对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等领域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推出了特色化的融资方案和绿色信贷产品,如园区贷、光伏贷等;

以清洁能源项目收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为还款或偿债来源的收益类产品亦是亮点。如,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和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将贷款利率等贷款或债券条款与企业关键环境绩效挂钩,创新研发结构化融资产品,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如,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

在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等领域,商业银行也围绕绿色消费加大创新力度,推出个人绿色消费贷款、绿色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碳账户和绿色信用卡等零售领域绿色产品。

整体而言,金融机构“带绿”产品更加多元化,并覆盖对公对私全业务领域。

八成上市金融机构发布ESG报告

在政策持续指引和促动下,加之自我变革驱动,ESG报告俨然成为上市金融机构“第二份财报”。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发现,2023年,上市金融机构的ESG相关报告发布率超80%,居于各行业领先地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国有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均设置了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部门或办公室,统筹管理绿色金融和ESG绩效。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动全行深入落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能源管理规定》等要求,总行与36家一级分行及控股子公司签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书,加强环境绩效考核;中国平安保险则通过推动智慧办公与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打造绿色建筑等方式,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企业运营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国内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转型实践建议,我国银行保险机构可参考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FSB(金融稳定委员会)和PCAF(碳核算金融联盟)等机构的准则,提高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从自愿披露ESG治理转为强制披露。

转型金融成为重要方向

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转型金融已成为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转型金融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很多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多种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转型。转型金融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如,阳光保险探索以“保险+服务”模式,助力棕色产业绿色转型;阳光保险还创新开发“低碳项目机器损坏碳交易损失保险”,为参与碳交易的各类企业提供减排设备碳损失保障。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建议,在坚持市场化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和有效衔接的同时,中国银行保险业应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制定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提供更多转型金融产品,帮助实体经济平稳转型。

很赞哦!(8162)